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1968巴黎‧雖遠猶近?雖近猶遠?:林深靖、陳泓易—4/26(六)

時間:4/26(六)14:30-16:30
地點:樂生院蓬萊舍(新莊市中正路794號)(交通方式
報名信箱:savelosheng@gmail.com
費用:免費

關於1968
(請參閱2008年4月25日出刊的立報《新國際》雙週刊)

1968,對戰後的歐洲而言,是「政治變革的開創性時刻」(法國社會學家Edgar Morin 的用語),那是一整個世代的反叛,在10年之間,從挑釁到反思,西方既定的政治體制、商品文明、道德習性,乃至文學、美學、知識風格……都在街頭上、在校園中,在煙霧瀰漫的小咖啡館內,被憤怒的青春徹頭徹尾地翻攪過一遍。後來的女性主義、生態主義、新馬克思主義、青年次文化、反消費運動以及文學、電影的新寫實主義風潮,都可以說是1968年催淚彈與汽油彈交會的產物……

今年是2008,距離1968整整40年,當年的憤青已經垂垂老矣。那麼,生龍活虎於2008的青年,將幹出什麼樣的事業?(林深靖)

六八學運發生的約莫同時世界許多地方都產生結構了結構相仿的類似活動.加拿大的「寧靜革命」;美國的 “Beat Generation” 到反越戰運動;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這幾個影響世界面貌的大活動都有一發不可收拾的燎原之勢.原來發起的中心人物漸漸失去主導權,讓整個運動彷彿產生了自己的生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造成更大的破壞或者引發更深入的反省.而這其中最基本的一個共同的社會結構理由就是人口結構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滅絕了歐洲大部分的青壯男姓人口,加上戰後的移民潮,使得歐洲人口突然萎縮.不論是為了經濟或是政治理由,所有政府無不鼓勵大量生育,造成了戰後嬰兒潮的出現.嬰兒潮也因而改變了社會人口結構中的傳統比例.1965-1975期間正是這批嬰兒潮人口長成準備投入生產以及分享資源的時候.人口結構的極端畸形成長激化了踰越(Transgression)的動機與能量.然而經濟與政治上卻沒有具體的缺口來合法化這群養尊處優的天之驕子的叛逆與踰越.有的僅是一些若有所感卻無以名狀的並且逐漸加強的集體厭棄(Abstention)與荒謬的不適應症狀(Absorb and collective inconvienct syndrome).人們覺得要有所行動,卻不明確清楚理由為何!?以及理想為何!?彷彿所有的偉大理想的敘訴(Metanarrative)都變得不再有合法性.只是認為倘若沒有行動社會將集體窒息……(陳泓易)

1968,雖遠猶近,雖近猶遠。遠的是,典型已不在,或化作人們心中一具飄揺的看板,在看似熱絡的媒體世界中浮沉不定;近的,則是仍有一股潛藏的力量,奮力地,想從荒地上長出新生的左翼力量來,像似魯迅筆下的那株「野草」,即便在黑暗的幽微中,也不屑那地上的繁花……(鍾喬)

40年前的春天,法國的大學生掀起翻天覆地的巨浪,戴高樂政府搖晃如大地震來臨,從巴黎第十大學到義大利、德國、整個歐洲,並蔓延至美洲。「六八學運」,是運動,也是革命,試圖徹底顛覆權威,改造社會。那個年代的青春激情所累積的能量巨大,足以讓美夢成真,「六八世代」如天之驕子,他們不斷建構而後解構……(羅惠珍)

對於1960年代的上百萬美國基進青年而言,反越戰的確是他(她)們反叛的成年禮。這個新世代從理想主義出發,涉入運動後,發現美國深層的軍事力量與經濟體結構,才是要反抗的核心。反對美國軍事干預第三世界,成為這些叛逆青年的主要目標之一,他(她)們誓言要成為「野獸裡的胃」(belly of the beast),直接在帝國的中心展開行動……(鍾秀梅)

林深靖

生於嘉義,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現代文學碩士,巴黎第八大學歐洲研究。曾任《世界地理雜誌》編譯,《自立早報》特約通訊員,法國雷諾車廠特約翻譯,財團法人歐洲文教基金會董事,《九二一民報》總編輯,財團法人民主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台灣立報》特約專欄作家,《誠品好讀》「國際肥皂箱」專欄作者,開南大學推廣教育部台北分部主任,《亞洲週刊》特約撰述,《大眾時代》網站主筆,《新國際》雙週刊主編。

著作與翻譯:
  • 《法國當代短篇小說精選》,圓神出版社,台北市,1988年
  • 《政經事件簿》,文藝列車出版社,嘉義縣,2002年
  • 《巴黎情人》,遠流出版社,台北市,2003年2月
  • 《奇幻精品店》,遠流出版社,台北市,2003年12月
陳泓易

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博士
李昂第二大學文化經營碩士
南華美藝所專任
輔大法文系
國北教大藝術系
南藝大理論創作博士班兼任
北回歸線環境藝術活動協同策展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策展人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時間的病‧病的時間:周富美、陳再添、湯祥明-4/12(六)

採訪整理:品安

「一個夢想,放著,就算暫時忘了。總有一天,遇到一些事情,就會再掉進心裡,去追尋。」-小美


這是周富美(小美)放在部落格首頁的一句話,於是我想起那些如情人一般縈繞心頭,可愛、天真卻又尚未能實踐的夢想們。她是個勇敢追求夢想的美麗女孩,憑著一股傻勁就無所顧忌往前直衝,衝破了層層不公義體制後回頭露出一抹笑容,即使身軀疲累,眼裡仍閃爍著燦爛光亮。

2007年底,小美擔任自由時報記者,因採訪環保署環評大會遭拒,卻被片面指稱此要求資訊公開的公開採訪行為是妨礙公務,並點名發函給該報社要求逕行處分,不許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再踏入環保署半步,成為台灣解嚴二十年來,在號稱自由民主開放進步社會中,第一位被公部門點名禁止進入的記者。

為了堅持政府必須落實資訊公開及新聞採訪自由的理念,小美最後辭職以明己志,但她仍驕傲地說,身為一名記者,不論在哪家媒體工作,仍有其獨立性,我是周富美,在自由時報工作,不是「自由時報的周富美」。為了說真話、當「好」一個記者,已經隨時作好不當記者的準備。

就是這股與生俱來的氣勢,讓大家相信小美的夢想定會實現,她也堅定而勇敢地慢慢實踐著那些美好。

為了採訪時隨意答應的一句話,她在北醫醫學人文所熬了四年,完成「台灣血友病與血友愛滋病患之生病經驗」論文;為了細心紀錄一則因採訪而偶遇動人的生命故事,她在2004年出版《時間的病-與血友愛滋病患李錦章的生命偶遇》;更令人感動的是,在今年的四月十七日,也就是世界血友日當天,《時間的病》由中國血友病患Mars翻譯成英文版,完成了小美和書中主角(李錦章)近乎十年故事接力的生命工程。

原本主跑醫療新聞的小美也長期關注樂生院保存議題,只要有空就會到院區陪陪七十多歲的鮑伯伯,和湯伯伯、阿添伯談天說地,甚至在部落格記下了湯伯伯因病受禁錮後寫下的第一首詩「燦爛的記憶」。

燦爛的記憶(樂生院湯祥明於1956年之創作)

我告訴你,晨曦會吸進雲霞,
夜晚,會吞沒夕陽的光輝。
但你說,人生的路途正長,
前程中,難道會少愛與美?
但等你歷盡了滄桑,
天空只有一片暗灰,
溪上一無繽紛的雲彩,
林間也亦無夕陽的光輝。

於是我看你疲倦地歸來,
額上留著汗, 眼角掛著淚。
我問你,如許的日子何在?
燦爛的生命因何交瘁?
你說,人生的路途雖長,
但燦爛的際遇只有一回。
因為辜負了美麗的雲霞,
也無緣見到夕陽的光輝。

院民介紹:

湯祥明

湯伯伯,樂生文舍舍長,樂生院有名的詩人,就讀建中二年級時感染痲瘋病,民國40年被強制收容到樂生院,因此不得不和心愛的戀人瓊瓊分離,最後瓊瓊出家,湯伯伯留著愛人的畫像,思念至今。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使許許多多聽過這段故事的朋友感動落淚。湯伯伯很喜歡和來院區參觀的學生、朋友聊天説故事,偶爾會分享新的詩作。

陳再添

台南人,家中疼愛的長子,十六歲時被強制收容到樂生院。來過院區的學生朋友們一到院區都就會先找尋阿添伯一邊騎著代步車一邊叼著煙微笑的身影,或是開開心心地和大家談笑著,或是體貼地在用餐時間前就準備好餐點給大家吃。他發自內心疼愛每個來到院區的學生朋友們,而他那開朗的笑容與幽默的談話方式也讓他大受學生朋友的歡迎。



就讓我們再次誠摯地邀請您,4/12下午一起來到院區與可愛的周小美、湯伯伯和阿添伯一起喝茶、聊天,談「時間的病、病的時間」,享受只有在樂生院才能體驗得到,美好而舒服的大樹下午茶。

時間:4/12(六)14:30-16:30

地點:樂生院蓬萊舍

我們之間—寫在時間的病之後,樂生文學週末之前/周富美

我想,自己心中還是有很多疑惑的!這個社會充滿太多的不公平以及不確定。明天要去樂生院分享採訪愛滋感染者的經驗,談《時間的病》,今晚獲悉原本的與談人湯伯住院眼睛開刀,添伯感冒身體微恙,而李錦章已經在天上了,在天上......。

聽到兩位老人家住院的消息,心裡微酸,愛滋與痲瘋(漢生病),都是飽受歧視與誤解的疾病,如果不是他們替其他人罹病遭受磨難,就不會有健康的我們,而健康的人們,大多數選擇逃避,容易遺忘。

已經不是第一次去樂生了,大樹下的下午茶,要談愛滋病,是樂生第一次嗎?當AIDS遇上Leproy,愛滋感染者會不會擔心被感染,漢生病患是否害怕愛滋病患呢?這些蠢問題,我確實想過。

自己曾經對愛滋恐懼,對痲瘋感到陌生,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接觸之後開始慢慢了解,慢慢慢慢......懂得。

多年以來,病患是最好的老師,教導我閱讀生命、感受勇氣、體會傷痛、與寂寞同行,穿越哀愁。然後安靜地,安靜地回溯過往,人的貪嗔癡、歧視、仇恨都變得好渺小又好可笑。

在樂生談愛滋,會不會太沉重?HIV,我能清楚地闡述你嗎?有時候,甚至不敢直視病人的眼睛,怕眼前太沉苛的生命,會讓理智崩解。

要維持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學會恐懼,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痲瘋與愛滋,要考驗我們的,並非生命的長短,而是人與人之間,能否平等互信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