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0日 星期三

江湖 在我們心中/Brandon苦勞網特約記者

2008/02/19 苦勞報導

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6397

2月16日的午後,持續四個月不間斷的樂生文學周末,在北縣新莊樂生院的蓬萊舍,再度登場。圍繞著主講者吳音寧以及舒詩偉,小小的房舍坐滿人,關鍵字是農業農村和農民,拉丁美洲、寫作和(社會)運動。

野百合學生運動發生的同年,《江湖在哪裡?》作者吳音寧北「上」唸大學,經過學運洗禮、報社編輯和走訪墨西哥查巴達的經驗之後,因緣際會,入監探視楊儒門後持續通信,加上二年多的投入蒐集閱讀資料、提筆寫作,生產了這本25萬字對台灣農業的厚實觀察。

身著紅色外衣、眼睛明亮有神,音寧說著自己的成長、自己不去地下社會不行煙酒不離手的年少(不輕狂),說著拉美之行說著農村生活,令人覺得自在,彷彿是認識的朋友私下閒聊。文學周末當日後段,現場一位朋友說出她讀這本書的感想:「為何三十多歲的音寧,竟有著十多歲的純真」?語畢,這位朋友特別強調,不是眨抑,而是略帶驚訝(或喜?)。

或許也是這種特質,加上人稱阿偉的舒詩偉不時離座抽煙喝酒,到了後半,與會者一一發言,不侷限議題,人人也就痛快說話。有人夏天有機會要走類似的路途,到墨西哥走訪查巴達,有人回憶起大學時期社團下鄉經驗,不知如何重新拾起,有人憶著關心、從事社會運動的無力,似乎是「普世經驗」,對話流通,彼此交錯。

天空漸暗,因著難得機會,音寧耐心地接過書一一簽名,即使由於整個下午的說話略顯疲累,但給每一位朋友都是親筆簽名並留下不同的祝福語,再加上人稱阿肥的邱延亮當天正好「20歲」生日,活動也在蛋糕歌聲中落幕。

當日入夜頂著寒風回到台北城,連續數日或間或斷讀完書,驚訝於流暢的小說筆法中,也有著寫社會科學論文的求真引證;對所謂農運或部分農民代言人不留情的質疑,大快人心;沒有知識分子的批判身段,卻能透過穿加引號的詮釋引出與讀者之間寬闊的對話空間。

江湖,一直在我們心中。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寫給阿偉與音寧的信/小柳

阿偉與音寧,你們好!

這是我第一次全程參與文學週末,算是在這場運動中的再次充電,收穫很大。最後大家彼此分享時,終究不敢面對大家說話,深怕自己不知在說什麼,便躲在人群後面,等到整理完思緒,座談已將要結束。= =

但是想想還是想要回饋給你們什麼,雖然是很微不足到的東西,以下是我今天這場文學座談後的一些想法。
-------------------------------------------------------------------

雖然大部份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但我最大的收穫則是再次的自我反思及體認其重要性。社會心理學老師談到「自我」這章時說人一天花很少的時間在想自己,當時覺得怎麼可能?人不都是自私的嗎?一堆人每天不都想著要怎麼賺大錢、要怎麼打扮自己、要怎麼讓自己好過嗎?

現在才懂老師說的「想自己」應該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及「與自己相處」吧。

許多人一生汲汲營營追求自己和他人認為的「好」卻發現自己其實活得不開心, 因為他沒有跟自己好好相處,後來才發現那些都不是他內心真正想要的。(好像有點扯遠了)

我就是太少自我對話了,在求學過程中雖然一直都在追求我想要的「知識」與「為社會做點什麼」, 但其實卻很少善待自己、跟自己說說話、問問好。 所以常常會太投入團體情境而忘了自己,總是如此消耗自己卻沒有任何長進。 還好育麟有時在行動過後會問我感覺怎樣,讓我學習沈澱自己的感覺。 還好馨文有時會在行動後把想法跟大家分享,讓我學習在行動後跟大家和自我對話。

阿偉說:「生活得不自在,生命如何圓滿?」這句話好像什麼東西打到我的腦子裡,衝擊滿大的。音寧說:「人在運動過程中、複雜的環境中,需要不斷的自我對話。」也令我特別有感覺。

以往會認為「閱讀」與「思考」可以讓自己成長與自我對話, 今天聽到音寧跟阿偉透過「寫作」也在不斷自我對話,才瞭解這也是一種方式。 去年我不懂那些環島的人到底在做什麼(當時”練習曲”很紅,又聽到很多朋友都跑去環島), 甚至會有種他們在「趕流行」的感覺,現在才明瞭「旅行」也是另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

我不是個很能善用文字的人,但今年換了一本大多是空白頁的記事本(以往都是用一天一格的本子), 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多寫下什麼即使不太會用文字,似乎這真的能讓自己更瞭解自己。

馨文的作結我也很喜歡:「當你"離開"的時候,才會遇到另一個自己。」 這大概是我前陣子忽然興起暑假想一個人去旅行的原因吧。 總之,今天很感謝你們!

(世新大學)小柳970216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吳音寧、舒詩偉:農村行腳與蒙面騎士ー2/16(六)

這是一場值得期待的對談。一位飄逸瀟灑的中年男子、一位古靈精怪的妙齡少女,他們不約而同地,先朝魔幻的拉丁美洲進行心靈冒險,接著,長期駐守台灣農村,在那兒生活、書寫、營造、思索出路。老與少、拉美與台灣、革命與詩歌、農村與城市、過去與現在、魔幻與寫實...。樂生文學週末邀請您銜著這些相互矛盾又彼此聯繫的關鍵詞,在新年過後,再次前來樂生蓬萊舍,與我們一同冒險...。 為了慶賀新的一年,本次文學週末特別舉辦「讀書、簽書會」,舒詩偉與吳音寧將會在座談中誦讀作品中的重要篇章,並在座談後為讀者簽書(現場可購買著作,特別難得的是,舒詩偉將帶來數本在市面上已經絕跡的重要舊作《拉美地誌,魔幻行腳》喔!)。另外,<人間展>展至三月二日,請把握機會。

  • 舒詩偉:曾於芝加哥大學修讀社會學,歸國後任職於中原大學、輔仁大學。民國八十二年,到北埔針對客家庄的現況進行深入了解,研究做完,他就此留下,成為「北埔人」。在北埔,舒詩偉既悠閒又忙碌,創立大隘文化生活圈協進社(大隘社)、青芽兒永續教學中心。

    早年譯寫 《拉美地誌,魔幻行腳-解放軍、古柯鹼、社區總體營造》介紹了中南美洲國家左翼運動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實踐。創辦《青芽兒月刊》,致力推動台灣農村綠色產業,探討永續的可能。重要譯作為與許甘霖、蔡宜剛合譯之《行動者的歸來》。

    引申閱讀:光華雜誌〈大隘社為北埔‧石岡結盟
  • 吳音寧:詩人吳晟之女,1972年出生在彰化溪洲鄉濁水溪畔的小村莊,高中時代曾在廟會攤位購得一本舊書,是十六歲便獨自飛往西貢採訪越戰的義大利女記者奧利安娜法拉琪(Oriana Fallaci)的故事,而心嚮往之。長大後參加過學運,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後,因緣際會,在二○○一年進入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的自治區採訪,將查巴達領導人馬訶士的童話詩文及報導編寫成《蒙面叢林》一書。

    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入獄後,吳音寧持續與其書信往來,並將其書信編輯整理為《白米不是炸彈》一書。此外,則是吳音寧用自己的文字寫成《江湖在哪裡?》,藉由白米炸彈事件,側寫農村青年楊儒門,並記錄戰後五十年來台灣農業的發展與困境,以文學之筆寫台灣農業的悲歌。

    引申閱讀:聯合報〈走出吳晟田園 吳音寧闖叢林

*交通方式:參考「到樂生的交通方式」或利用「UrMap」。

*報名
:為了方面準備場地與資料,請儘量於活動前透過網路報名。 
email:savelosheng@gmail.com

*費用:免費,於活動現場接受現金捐款,海外及欲使用信用卡捐款的朋友可透過部落格右方的Paypal捐款,我們會即時發佈經費細目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樂生‧人間】《人間》經典圖文特展 - 1/19起在樂生!

  • 展覽時間:1/19~3/2日,每週六、日,下午至晚間。
    (2/9、10日農曆年除外)
  • 展覽地點:樂生療養院‧蓬萊舍。
解嚴前,《人間》雜誌由陳映真先生創立於1985年。1989年,由於財務窘迫而被迫停刊。在台灣解嚴前後,共47期的《人間》雜誌,徹底地以社會關懷為雜誌核心主旨,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底層,透過精闢的報導文字與深刻的圖像,呈現了勞工、環保運動、弱勢族群、農民與農村各階層的真實面,也成為了解嚴後台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學生運動的推力。

本週六,經由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師生的幫助,我們特別將過去記錄台灣歷史的《人間》經典圖文,包括「買主生」、「鹿港反杜邦事件」、「二仁溪污染事件」等轟動一時的報導,「搬到」樂生院,期待和您一起共享!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達悟 反核廢 相知相惜在樂生/環境資訊電子報

來源:http://e-info.org.tw/node/30395

文頭: 本報2008年2月5日台北訊,耿璐報導
內文:

樂生文學週末─「海 飛魚 核廢料」樂生療養院拆除議題在青年學生的參與下,成為新一波學生投入社會運動的典範;樂生療養院具有歷史及人文風情的院區,除了成為青年社會參與的開端,也儼然成為一個文化及知識的殿堂。

樂生文學週末第二季,以「報導文學」為主題,週六下午準時在樹蔭下的蓬萊舍開講,2/2邀請了南藝大音像藝術研究所所長關曉榮以及大船計畫召集人郭健平(夏曼•夫阿原),跟大家談「海、飛魚、核廢料」。

關曉榮和達悟族的郭健平,相識相惜在蘭嶼反核運動中;關曉榮曾任時報、人間雜誌的攝影/文字記者,長期用鏡頭關注原住民議題,讓照片有歷久不衰的報導力量。他說,不論是報導文學或是報導攝影,都必須有清楚的問題意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而報導文學和攝影的主要功能,就是「揭露」和「告知」,所以提及紀錄者與被紀錄者的角色問題,關曉榮認為,「當身為一名紀錄者時,筆和相機,比上戰場幫忙拿海報抗議,更能發揮作用。」

一直身處於社會運動中的郭健平則提到過去的經驗,1970年代蘭嶼剛開放觀光,許多台灣觀光客湧入,達悟族人的飲食習慣、文化,以及丁字褲的穿著,這些再習以為常不過的日常生活,都變成了台灣遊客急欲捕抓的畫面,一個個光鮮亮麗的遊客,一台台閃光燈打不停的相機,帶給蘭嶼的是什麼?他以原住民的角度提出質疑「漢人的觀點和鏡頭,是不是一種不尊重和侵犯?」

樂生文學週末除此之外,郭健平也分享了蘭嶼反核廢料運動中有趣的經驗,以及在運動中,紀錄者和運動者的關係。郭健平把攝影機比擬成「槍」,在拍攝紀錄片的鏡頭強烈聚焦之下,讓他有種被槍指著的不舒服感;但換個個角度思考,如果沒有攝影機,社會運動將會少了力度、缺了影響。樂生文舍副舍長丘延亮也說:「不同人手裡的槍,發揮不同的作用和影響。」

用紀錄者和被紀錄者區分關曉榮和郭健平,是一種過於簡化的討論方式,因為郭健平也說了,關曉榮像是他的家人、朋友、老師,更多時候他們透過互相討論的方式彼此分享,而不只是紀錄與被紀錄。

當面對「媒體紀錄者是否在消費社運、剝削運動者?」這樣的質疑時,關曉榮認為,應該思考的是,誰在批評?如果不做紀錄,誰會得到的益處?紀錄者,又或稱作知識份子,其角色及職責就是生產者,雖然常受到工作倫理的煎熬,但是如果不紀錄,消失的可能是那些應該被了解的事實。

就如同丘延亮說的「You are the part of the solution or you are the part of the problem」,身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忽視社會問題,就已經成為問題的本身。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海、飛魚、核廢料:關曉榮、郭健平—2/2(六)

*本次演講預定講者夏曼・藍波安無法前來,所以我們邀請了大船計畫的主持人郭健平(夏曼・夫阿原)與我們一齊談本次的主題:「海、飛魚、核廢料」。
打開《人間》雜誌創刊號,便能看到關曉榮老師的八尺門連作。基隆八尺門住著來自花蓮的阿美族人,在1985年那個沒有人看見都市原住民,也理所當然不受關注的時代中,這系列作品開啟了一扇窗,讓人們看見了都會中的真實。

1987年蘭嶼達悟族開始驅逐「蘭嶼惡靈」的反核廢料抗議示威活動,關曉榮老師辭去了週刊記者的工作,長居蘭嶼開始了一系列的紀實攝影與報導文學的寫作工作。去年是蘭嶼反核運動二十週年,塵封已久的紀錄片「國境邊陲」重新出土、絕版已久的《蘭嶼報告》增訂版再出版。讓我們重新思考、再次反省這段歷史。

另外一方面,去年七月,達悟族的年輕人決定要重現傳統,便打造了十四人坐的大船,以接力的方式由蘭嶼划到台北。二十年前的都會原住民問題也許如今依舊,但在這段時間之中,主體意識逐漸醒覺、文化傳統也在傳承中保存、再造。

農曆年前的樂生文學週末,將邀請到關曉榮老師以及此次大船計畫中的造船召集人郭健平(夏曼・夫阿原)與我們對談,回顧蘭嶼反核運動二十年之間,能夠有什麼樣的經驗供我們學習;以及二十年後,我們有些什麼傳承與進步,能讓我們持續下去。
*講者介紹:關曉榮、郭健平
  • 關曉榮: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台藝大),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研究所所長。曾任時報雜誌、人間雜誌攝影/文字主編,侯孝賢電影社編劇、導演、攝影。

    1984年前往基隆八尺門報導從事漁業之都市阿美族人的生活,同年於中國時報、人間雜誌發表,並結冊為《八尺門手札》。1987年辭去工作,前往蘭嶼長住,寫出十一篇「蘭嶼報告」,並集結成三冊《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1987.蘭嶼》,經增修後於2007年重新出版《蘭嶼報告1987-2007》。

    代表作品:八尺門連作(訪問,1,2,3,4,5,出自人間網)、《蘭嶼報告1987-2007》、紀錄片〈國境邊陲〉。

    參考閱讀:陳映真談關曉榮〈尊嚴與屈辱

  • 郭健平(夏曼・夫阿原):蘭嶼達悟族人,國中畢業後來台經歷工人,玉山神學院畢業,曾任自立時報記者、原住民權益促進會委員、台東縣議員等。

    由台灣回到蘭嶼後,致力於文化保存、蘭嶼自治與反核運動三方面。文化保存方面協助各方面學者研究蘭嶼自然與人文,並於2007年與紀錄片工作者林建享共同發起「大船計畫」,建造蘭嶼傳統的拼版船,以接力的方式由蘭嶼划行至台北;蘭嶼自治方面則極力爭取蘭嶼為自治鄉;反核方面則為蘭嶼反核自救運動之領導人。

    參考閱讀:夏曼・夫阿原的部落格大船計畫Keep Rowing

*交通方式:參考「到樂生的交通方式」或利用「UrMap」。

*報名
:為了方面準備場地與資料,請儘量於活動前透過網路報名。 
email:savelosheng@gmail.com
電話:0968-238-183,董福興

*費用:免費。樂生文學週末經費吃緊,急需要您的捐款支援。可於活動現場以現金捐款,海外及欲使用信用卡捐款的朋友可透過部落格右方的Paypal捐款,我們也會即時發佈經費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