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文學與運動的生命經驗交談不只是青春之歌—鄭鴻生、丘延亮文學與運動的生命經驗交談
講者:鄭鴻生、丘延亮
時間:6/21(六)下午14:30-16:30
地點:樂生院蓬萊舍(晴天在樹下)(交通方式)
報名信箱:savelosheng@gmail.com
介紹整理:黃詠光、張馨文
…我明白歷史對於文學的影響是間接的、緩慢的、經常矛盾的。...我們全都曉得,我們並沒有太天真;可是我相信—一個人只要目睹過、見證過歷史,心中就會生出特別的責任心…….
----卡爾維諾〈蛛巢小徑〉
在聯繫本週講者鄭鴻生時,我提及那本眾所周知的《青春之歌》,在校園的許多角落,不斷在那些年少卻真誠渴望社會改革的生命土壤裡,埋下了最初的左翼種子;那些真實的青春生命故事,在當下看似多元自由實則萎縮封閉的社會環境中,觸碰了那些略略孤獨的年輕理想心靈,因此不斷為青年人所傳閱。這回到樂生,是不是也來談談那一段青春之歌?
但鄭鴻生卻說:不要再講《青春之歌》,都談爛了!
幾經聯繫,他拋出了較新之作—<台灣的文藝復興年代:七0年代初期的思想狀況>、<台灣的六十年代與戰後新生代的啟蒙>。閱讀之後,令人驚喜的是,文章書寫的是《青春之歌》那個年代,但,已經不--只--是--《青春之歌》了!
這一次,鄭鴻生把《青春之歌》放入文學思潮與運動浪潮中進行考察,重新拉開歷史縱深,描繪了一個屬於「文藝復興」的年代,他說:「發生在台灣六0年代到七0年代初期的這一切思想衝撞與文藝豐收。可以視為五四運動在台灣的歷史性重演,也可看出是對同時發生在歐美的六0年代的青年運動稍遲一步的呼應。」
另一位主講者,他的青春故事也正好發生於這年代的開端。文學週末工作人員之一的阿肥(丘延亮),他將以年輕時著作集成的《極目田野》與鄭鴻生對話。《極目田野》是阿肥的青春之歌--六0年代參與「民歌採集」、七0年代與「漢聲」一同進行台灣本土文化紀錄,這十多年,一面進行田野訪查一面進行寫作,表面上是田野與記錄,實際上是左翼青年的下鄉與行動。
「青春」發生在「過去」,然而歷史的經驗讓人異於過往,記憶也將隨著歷史與生命的長河不斷重新挖掘與書寫。於是,書寫青春不是為了懷舊與鄉愁,而是觀照當下後歷史意義的重新建構與搆連,是描繪歷史不同的替代可能與路徑。本週,這兩位將從文學、運動的角度分享青春。
來參加的你,也別忘了把握青春時光與不忘記嚴肅的面對反省生命,二、三十年後到這裡分享與解讀的,將會是你。
講者簡介:
鄭鴻生
鄭鴻生,臺灣台南人,民國四十年生。台大哲學系畢業
丘延亮(Chiu, Y.L. Fred),人稱阿肥,自稱社運流浪犬,自十五歲反對學校教育而輟學,到三十五歲唬進芝大騙學位,當過民歌採集員、政治犯、成衣廠的老闆和兼包裝部小弟,參與芝大反南非分離恨政府的主席團成員、香港女工守廠抗爭的紀錄義工、台灣原住民等社會性運動的翻譯者和宣傳員、六四天安門運動的參與觀察人。
1990 -2005年在香港浸會大學假裝教書,藉頂來的學位及教職顛覆主渠學術,小有成績。三年前回台灣,重新學習台灣社會,俾稱職地重拾在地抗爭的社運流浪生涯。
但是他也有準備當氣力不逮,在前線礙事之時;退下成立個人知識/思考咨商工作室;除了陪有心人思考及做功課外,閒來也可以客串白頭宮女,完成多年來未酬的說書娛人夙願。
目前他主持了一個鼓勵社會關懷的群組yotu@googlegroups.com和一個踐行實質民主的網絡平台http://twpa.ioe.sinica.edu.tw;每日和數百位網友相互聯繫、共同學習。
著作 : 「極目田野」(1978)、「後現代政治」(1995)、「實質民主——人民性覺知與踐行的對話」(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