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生文學大樹下,夏傳位暢談記者心境
徐沛然 苦勞網特約記者
轉貼自苦勞網
8月2日,樂生文學週末第六季「訊息、力量、獨立報導」,邀請到《塑膠鴉片》的作者夏傳位。與現場眾人分享其出入媒體與運動的心路歷程,並談及雙卡金融風暴的社會成本。
曾經歷野百合學運,畢業於台大社會系的夏傳位表示,在當年的學運風潮中,自己並不是一個積極的行動派。而在1997年進去遠見、天下等雜誌社擔任記者時,恰好遇上媒體生態改變,走向一個高度競爭的狀況。夏傳位自嘲,「就像生產線上的作業員」,當主編、老闆已經預設好文章標題與方向時,記者所作的就是乖乖把內容填寫進去罷了。
擔任財經記者同時,夏傳位經常主動閱讀國內外的調查報導,自我期許。他認為當年美國的《法網邊緣》、台灣勞工陣線的《新國有政策》、《大同工會奮鬥史》等書,對自己影響深遠。然而,主流媒體的工作環境,讓夏傳位沒有空間寫出深入的調查報導。直到因緣際會至台北商銀工會工作後,工會願意讓他繼續文字生產的工作,才能寫出《禿鷹的晚餐》、《塑膠鴉片》等優秀著作。
夏傳位表示,求學時因為同情運動,總是會焦慮自己的實踐與學術研究該如何結合?甚至因此導致碩士論文無法完成。夏傳位認為,學術固然有時候過於蒼白,然而社運又經常過於偏重實踐層面,缺乏系統化論述。他進一步指出,在論述面與詮釋權,同樣也該進行鬥爭。有時候發展出的論述,將會影響運動的方向。「社運或工會,應該支持一些人去作研究。」夏傳位說。
夏傳位以反對二次金改為例說明,當時的銀行員工會除了以保障工作權為理由上街抗爭外,還需要發展一套反金融併購的論述,以說服社會大眾認同其運動。也因此讓工會由勞方的利益團體,邁向追求社會公義的社運。
談到自己的著作《禿鷹的晚餐》,夏傳位認為,美國對於金融併購相當謹慎,並且附帶了一套《社區再投資法案》,以確保銀行的放款不會歧視弱勢社區跟團體。然而,金融併購一到台灣來,這套法案完全被拿掉,取而代之的是只想讓企業更有效率地賺錢。「但企業有效率不等於社會有效率」夏傳位指出。
而談及雙卡風暴的《塑膠鴉片》,夏傳位以詳實調查直指卡債的成因。不同於一般刻板印象中年輕揮霍的卡債族,欠下卡債的人平均年齡為37歲、平均失業率57%。夏傳位認為,因為社會安全網的不足,傳統人際網絡的消失,以致於社會風險完全由個人承擔,信用卡與現金卡成了急難救助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在銀行只顧衝刺業績,浮濫發卡下,許多人快速累積了債務卻無力償還,引發了所謂的雙卡風暴。
座談最後,夏傳位回想當年因為不滿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因而進入財經雜誌工作,嘗試以批判的經濟社會學角度觀察金融運作。夏傳位勉勵現場眾人,只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未來有機會不妨進入主流媒體歷練幾年,當可有不少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