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資料、照片提供:黃美英
一、青澀苦悶的青春歲月- 台灣台北縣出生,八歲隨父親工作舉家遷居台中縣上谷關,和山區部落小孩共度一段難忘的小學時光。
- 從初中畢業,因家庭經濟,寒暑假需打工,在台中市當臨時店員賣牛仔褲或餐廳服務生。初中時心理排斥沉重的申學壓力,開始不喜歡到學校上課,常裝病請假,然後去看電影,似懂非懂的閱讀「野鴿子的黃昏」和「流浪者之歌」之類的書籍。
- 台中高中聯考成績不佳,考上私立高中,不想去唸。後來參加高職聯招,只希望能考上最低分的台中高農,沒想到成績較好,考上台中高工化工科,但完全不符合自己的興趣,唸了一年就休學,在外面謀職工作,一年後又想唸書、重考高中,想離開台中到台北閱歷,因顧慮白天須有工作維生,就參加高中補校聯招,考上北一女補校。
- 唸北一女補校時,白天在一家圍棋社打工。以補校第一名成績畢業,並打破補校記錄,考上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 因從小喜歡作文,高中時曾立志要當作家,考上台大後,人類學成了「新歡」,文學是「舊愛」,大一時徬徨在新歡舊愛之間,最後決定忠於「舊愛」,轉系到中文系。
-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曾獲台大散文獎第一名,當年第二名是苦苓。
- 大學畢業後,因家庭經濟亟需出外工作,曾任北屋出版社編採,因受「報導文學」風氣影響,希望能從事報導文學工作,經林元輝的引介,進入民生報副刊工作。
- 因為大學與齊豫同班,有機會參與校園民歌,認識胡德夫及音樂家李泰祥等人。
- 和已故學長王志明(丘延亮學長的摯友)參與胡德夫、童春慶、夷將等人的原權會籌備及日後的原住民運動。
- 1984年,因期許自己能有機會深入暸解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辭去報社工作,進入中研院民族所擔任研究助理多年。
- 一度對社會和學界灰心失望,嚮往佛家的修行,輾轉到玄奘佛學研究所唸書。
- 因「舊業難消」、「塵緣未了」,又回中研院民族所工作,適逢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積極參與各項運動,關懷弱勢權益。
- 考上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繼續參與各項運動。
- 研究所畢業後,繼續在中研院民族所擔任計畫研究助理,強調人類學研究與社會關懷、改革的實踐。
- 一面做研究計畫,一面參與社運,一面寫報導和評論,另外還要忙家庭婚姻,回想起來,真不知道自己怎麼過來的。
莫那能:左 與童春慶:右(左圖) 原住民正名運動十週年(右圖)
1984年「為山地而歌」演唱會(黃美英攝):1984年土城海山煤礦爆炸,阿美族礦工死傷慘重,20天後,北縣瑞芳煤山煤礦災變,又奪走100多條人命年底北縣三峽海山一坑煤礦爆炸,93人喪生,那年共有270人喪生 ,大多是原住民礦工。當時原權會還沒有成立,但胡德夫與原住民青年克服萬難在台北新公園(後改為228公園)舉辦「為山地而歌」演唱會,主要是為海山煤礦災變罹難者家屬募款,呼籲政府重視勞工安全與都市原住民權益 ,當年的胡德夫仍是黑髮青年,事隔20多年,如今滿頭白髮了!
powered by ODEO
三、從街頭抗爭到草根工作
- 1996年社運界聯盟為因應國大代表選舉,成立「台灣綠色本土清新黨」(簡稱台灣綠黨),由社運團體推出「政治代理人」提名國代候選人,並簽定當選後需捐出80%薪資給社運團體及成立「國會監督基金會」,打著「廢物國大、資源回收」的運動策略,提出「非核家園」、「台灣綠色憲法」等重大改革政見。黃美英被社運界推出成為台北市第二選區國代候選人,但無法與三黨(國民黨、民進黨、新黨)抗衡而落選。
- 1996年獲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博士班入學許可,但不巧父親中風住院,申請延後入學。
- 1997年因考慮父親長期臥病需長期醫療照顧費,且不忍放下幼子,最後決定放棄前往澳洲進修博士之機會。
- 1998年因台灣神學院之邀,到埔里參加一場有關原住民之研討會,會後參觀平埔族村莊,遇見自稱「噶哈巫」的後裔,深感意義重大,幾經考慮,決定帶兒子遷居埔里平埔族村莊,結合族裔成立「四庄工作室」,籌組「噶哈巫文教協會」,推動草根組織及文化工作,並在暨南大學兼課。
- 人算終不如天算,遷居埔里不到一年,遭逢1999年921大地震,從此潦下去協助社區家園重建,並繼續推動噶哈巫文化復振工作。
- 921地震後,任埔里四庄重建工作站負責人,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總幹事,文建會921震災重建區92年度社造中心(第四區)專案總執行等工作。
2003年與部落長老合影(羅紀彥攝)
與泰雅作家瓦歷斯諾幹是同鄉
參見網站:
http://www.kahabu.url.tw/indexpv.html
http://www.kahabu.url.tw/indigenous/index.htm
五、噶哈巫文化重建:
參見網站:
http://www.kahabu.url.tw/kahabu/index.htm
閱歷台灣各界之虛浮,唾棄權位名利爭鋒、不求聞達於諸侯。今已年過半百,唯願寄情山水、晴耕雨讀,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人生不過如此。
【黃美英 簡歷】 2007/11/19
學歷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曾獲台大散文獎第一名。
玄奘佛學研究所肄業、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主修象徵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族群關係、台灣文化史等。
經歷
北屋出版社編採(1979.9~1981.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小組(1981.4~1982.3)
雜誌、民生報副刊撰述(1982.4~1984.3)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 (1984.7~1996.6)
多族群文化工作室 負責人(1996.7~1998.6)
台灣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 理事(1999.7~2003)
南投縣社區關懷協會 理事(1999.7~迄今)
埔里四庄文史工作室 負責人(921地震前)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四庄重建工作站 負責人(921地震後)
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 義務總幹事 (2002.5~2005.5)
(獲教育部第一屆教育百人團社會服務獎)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 理事 (2003.5~迄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兼任講師(1999.2~迄今)
著書
1988 《臺灣文化滄桑》(報導文學集),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88 《千年媽祖:湄洲到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1988 《五二0事件調查報告書》(與許木柱合撰),社會運動觀察小組。
1990 《臺灣文化斷層》(文化評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1994 《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碩士論文),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95 《文化的抗爭與儀式》(文化評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編書
1983 《七二年國家文藝季特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
1984 《臺灣地區第一級古蹟圖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
1985 《安平鄉土館展示說明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印行。
1994 《重返登陸地:貢寮鄉考古遺址與凱達格蘭族古蹟巡禮解說手冊》,
(主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1994 《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的保存:搶救核四遺址與番仔山古蹟研討會專刊》 (主編),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1996 《從部落到都市: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主編),行政院文建會印行。
1996 《凱達格蘭族文獻彙編》(三冊合刊)(主編),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2002 《尋訪四庄:埔里噶哈巫農村人文導覽手冊》,文建會補助。
論文、報告
1982 <文物展示計畫和文物陳列館設計> ,刊於《臺灣山地文化園區整體規劃報告書》第一冊第五章,中研院民族所印製。
1985a <臺灣山地文化園區的文物展示構想>,《民俗曲藝》33:80~115。
1985b <觀光與民俗宗教的結合>(與莊英章合撰),刊於李亦園、莊英章主編《民間宗教儀式之探討研討會論文集》頁56~79,台北:中國民族學會。另刊於《中國民族學通訊》第二十三期。
1985c <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和陣頭遊藝>,刊於李亦園、莊英章主編《民間宗教儀式之探討研討會論文集》頁80~102,台北:中國民族學會。另刊於《中國民族學通訊》23:80~95。
1985d <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23(2):194~219,臺北。
1986a <雅美文化的維護、發展與研究>,《民俗曲藝》44:114~133,臺北。
1986b <Tsikaswan 阿美族的社會心理適應>,國科會調查報告(未出版)。
1987 <臺灣土著移民的都市適應與人權現況>,刊於《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臺北:大佳出版社。
1988 <國立蘭嶼生態與雅美研究中心規劃方案>,刊於劉斌雄主持《雅美族與雅美文化的維護與發展報告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印製。
1991 <海洋文化>(與潘英海合撰),刊於劉斌雄主持《臺灣南島民族研究收藏計畫報告書》第三章,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籌備處印製。
1994a <貧窮與歧視間的掙扎:臺灣原住民婦女的都市經驗>,刊於《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編印。
1994b <香火與女人:媽祖信仰與儀式的性別意涵>,刊於《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建會編印。
1994c <一個臺灣小鎮街坊的性別文化:女性人類學工作者的反思>,論文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主辦「閩台社會文化比較研究研討會」。
1995 <宗教與性別文化:台灣女神信奉初探>,刊於《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97-32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備處。
1996 <失落的親屬環節:都市阿美族婦女地位變遷>,刊於《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8-10。
1996 《台北市原住民藝術職業訓練規劃之研究報告書》,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陳志梧主持,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專題研究計畫。
1999 《族群顯影:巴宰族群文化調查與影像紀錄》報告書,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計畫。
2000 《埔里眉溪流域平埔聚落重建工作》報告書,屏東縣政府、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贊助。
2000 《埔里盆地眉溪流域平埔聚落群生活空間再造計畫》總結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主持,黃美英協同主持。
2000 《埔里蜈蚣崙楓香老樹群與Kahabu文化藝術空間再造計畫》總結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黃美英主持。
2001 《埔里眉溪流域平埔聚落群震災經驗與文化重建》報告書。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計畫。
2001 《巴宰族群文獻彙編》調查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補助計畫,黃美英主持。
2001 《埔里甲哈巫人的遷移與變遷》調查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補助計畫,黃美英主持。
2002、2003 《埔里四庄平埔農村社區營造》結案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補助,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執行。
2003 《921震災重建區第四區社造中心》工作成果報告書,黃美英總編輯。
2003 《記憶重現:噶哈巫家族老照片專輯》,文建會、南投縣文化局補助。
2004 <凝聚草根自主力量:埔里眉溪流域聚落群的災後重建>,《災難與重建:921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論文集》頁347~382,林美容等主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
2005 <族群與區域發展:台灣社區營造經驗的省思與拓展>,原發表於「921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學術研討會」(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主辦),後收錄於《環境與藝術學刊》3:53-65,李謁政主編,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出版。
2005 策劃主編「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未正式出版)。
2005 <埔里「四庄番」與「噶哈巫」:地域與族群的認同意識>,論文發表於「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
記錄片企畫製作
1997 「都市家園夢:台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黃美英企劃,
林信誼等人錄製,中研院資訊所主持,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畫委託。
1998 「Kivanowan :凱達格蘭族部落重現與祭祖歌舞大典」,黃美英策劃,
潘朝成錄製,台北縣政府主辦、監製。
2000 「壓不扁的生命:埔里四庄的災後重建」,黃美英企劃,
賴勇戎導演、攝影、剪輯,財團法人921震災基金會補助,。
2003 「在貧瘠的土地紮根:重建區原住民部落營造」,行政院文建會委辦,
黃美英企劃,比令.亞布導演、攝影。
網站編寫
1996 「台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中研院資訊所廖弘源主持,黃美英協同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資訊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共同發行 。
2000 「埔里眉溪流域平埔聚落群」,全國災後重建聯盟 埔里眉溪四庄工作站。
2002 「噶哈巫」,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
2003 「92年度921震災重建區第四區社造中心」(原住民部落),行政院文建會委辦。
1 則留言:
歡迎瀏覽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kahabu@kimo.com/
http://blog.sina.com.tw/kahabu/
感謝支持!
張貼留言